英美的现代化,更是以其合理化程度的最为彻底最为全面最为深刻而独立鳌头。
(4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第360页。文武周孔,自性而诚者也,无其性不可而及矣。
……先师有言曰:生而知之者上,所谓自性而诚者也。颜子游夏,得诚而明者也,有其明可待而至焉。在唐代科考诗、文、赋三种形式的命题中,在试律诗与试律赋两个方面,从《礼记》中所出试题都占据绝对大的比例(51)。在唐代的科考命题中,《礼记》占很大的比例。(75)叶国良、夏长朴、李隆献:《经学通论》,第673页。
《宋史?艺文志一》所载宋代儒家专讲《中庸》之作,以《胡先生中庸义》为最先,但胡瑗已远在智圆之后。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那么,儒学在哪里发挥作用?它应该在社会层面,就是在一个广义的市民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包括个人修身、家庭内部关系调整、公司组织等。
第一点是生活儒学与儒学的多元化发展。仁和仁之端是不一样的。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朝鲜李朝的性理学家,他们主要属于朱子后学。
待会儿还要向黄老师请教。也就是说,中国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靠立宪民主制度。
这两个人的基本差别,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说:理是动的,还是不动的?在李退溪那里,他似乎有某种想法,承认理是动的,是活理,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生活儒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删改版,原载《当代儒学》第16辑,现经作者授权,刊载于此。我想问的是: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为何能够被对方轻易消灭?在保持个体的团结,凝聚成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社会这个问题上,儒学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如果有缺陷的话,生活儒学以及我本人想阐发的社会儒学,如何弥补这样的缺陷,让儒学在实现社会的团结方面能够做一些工作?从历史上来看,从东汉后期到中唐,中国出现了大家族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部曲制——从而出现了一种地方自治的局面。黄老师说了,生活儒学最重要的观念,其实跟原有的儒学是一样的,就是仁的观念。
他是强调自然,而儒家是强调人文,强调仁和爱。那么,我在想:这两者之间或许会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也可能有冲突的地方。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从东亚视角研究儒学,或可称为东亚儒学。根据我的理解,自孔子阐发了仁这个概念以来,儒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仁。
这次虽然你们发了电子版,但我这个人习惯翻书,在上面写写画画,所以只能凭着大脑里的一些记忆。黄老师的生活儒学就是当代儒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更值得重视。
换句话说,他们对人性、对仁持有一种根本不同的看法。近代以来,西学传到了中国,自由结社的思想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
因此,儒家和道家在起源的时候就是不一样的,走上了不同的路。谢谢黄玉顺老师创造了这样的思想体系供我们讨论。不过,他用了一个词仁爱。我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讨论,说明在在儒学里面,东亚儒学里面,关于仁其实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我昨天晚上来了之后,立刻向服务同学提要求,说黄老师的书能不能现在就给我?我现在好好读一下,然后再回忆一下,把提纲想好。退溪学派、栗谷学派是韩国性理学的主流,这两个人都是朱子之后非常重要的东亚的朱子学者。
谢谢周可真老师的邀请。我本人还是有点想法的,想做哲学家。
有的人认为,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性因素。这些人展开了四端七情之辨、人心道心之辩和人性物性异同论之辨。
对此,目前我有一些思考,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将来随着思考的深入,可能我也会像黄老师一样进入形而上学领域。
有人就这样解读孟子,解读陆象山,解读王阳明,然后把他们引向苏格兰启蒙学派的情感主义,像哈奇森、休谟以及亚当·斯密。我本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几年我就在研究东亚儒学中的一个问题:人心道心问题。我们知道,先不说海外,在现在的中国大陆,儒学出现了一种可喜的局面,各种各样的儒学形态纷纷出现。那么,儒家和生活儒学是否可以对结社理论予以某种儒家式阐发,从而改造和适应中国的土壤呢?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另外一种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进入专题: 生活儒学 。
我的基本理念是根据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划分,认为政治国家层面应该是交给立宪民主制度,以解决儒学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治乱循环问题。他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视野,而没有仁、爱这样一种价值。
关于仁,孟子有比较明确的阐述。我们三家在谈社会儒学这个概念,加以阐发。
儒家为什么会从仁这个观念出发?以仁为根本出发点,道家就不赞成。我把目前一些现有的工作做完之后,就会进入形而上学领域。陈来老师曾经有一个判断,我是很赞成的。黄老师讲过,他是试图在冯友兰先生和蒙培元先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出新的发展
天道既超越又内在,此时可谓兼具宗教与道德的意味,宗教重超越义,而道德重内在义。[85]《二程语录二》,见《二程集》。
1963年,他进一步说: 天道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汤一介尽管倡导内在超越之说,但他本人对此有所反省。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